【灸前准备】
(一)艾绒之选择:最好选用多年之陈艾(蕲州产者为佳),或市售药制艾条,剥去纸外壳,将其揉搓成细绒,色白如棉絮状,除去杂质,制艾柱如枣核大,炷体坚紧,上尖下圆如锥体。
(二)生姜之选择:选用上品老姜,切片约一分厚,需三十片左右,并在姜片上,针数孔备用。
(三)备料:生姜,艾绒,线香十支,火柴一盒,线绳一条,纱布两块(中心涂油脂),胶布两条,方盘一个,镊子一把,灰盒一个。
【施灸方法】(隔姜灸也可用艾条温和灸代替)
(一)保持室内温度,环境要安静。
(二)被灸者,平卧床上,盖好衣被,暴露应灸部位。
(三)先用线绳,从脐下至耻骨上测其总长。然后,折为五折(即五寸),取其所需尺寸(气海脐下一寸五分,关元脐下三寸)。定位后,作出标记。
(四)穴位常规消毒后,生姜片置于被灸穴位上,艾炷放于姜片上。
(五)用线香点燃艾炷之尖端,待其燃尽时,将艾灰取掉,另换一炷。如此接替点燃,直到应灸艾炷燃完为止。
(六)按规定壮数灸完后,除去姜片,穴位用酒精棉球擦去灰屑。如有灸伤,涂以凡士林或油膏,以保护润泽灸伤之外皮,再用消毒纱布覆盖,胶布固定。
【注意事项】
(三)按体质强弱,预制艾炷之大小,勿使太过或不及。
(五)初灸时,艾炷燃烧的不可太尽,被灸者以热为度,即可去掉,慢慢增加艾炷燃烧之程度,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好。
(六)灸后,查其皮肤起泡否。如有泡明显者,用消毒针抽出液体,无菌包扎,过数日再换敷料,以防感染。
【适应证】凡身体衰弱,阴阳两虚,营卫不调,下元虚惫,陈寒痼冷,体弱赢瘐,四肢逆冷,脾胃虚弱,精血亏损,五劳七伤,诸般虚损等,一切虚弱衰迟病症。
灸法简介
谢锡亮
所谓灸法,是利用菊科植物艾叶作原料,制成艾绒,在一定的穴位上,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燃烧,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刺激,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。清代吴亦鼎在《神灸经纶》上说:“夫灸取于火,以火性热而至速,体柔而用刚,能消阴翳,走而不守,善入脏腑,取艾之辛香作炷,能通十二经、入三阴、理气血,以治百病效如反掌。”概括地说明了灸法治病的特性和效果。
灸法不仅能治病,而且能防病。唐代孙思邈在《千金方》上说:“宦游吴蜀,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,……则瘴疠、瘟疟之气不能着人。”这是实践经验的总结。近代日本医家有在整个工厂、学校全体施以灸灼,作为一项保健措施,实验结果证明灸法确有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的作用。 针与灸都是在经络穴位上施行的,有其共同之处,两者往往结合使用。但是必须指出,灸法有其自己的独到之处,不能以针代灸。过去国内外有许多名医单用灸法治病。我国和日本都有专门灸师,与针师并列。古人云:“针所不为,灸之所宜。”说明灸法在某些方面是优于针法的。 灸法虽然略有烧灼皮肤之痛,但不像针刺那样深入肌肉而达体内,所以人们不甚畏惧而乐于接受,是很容易推广的一种治病方法。
施灸壮数和疗程 每燃烧一个艾炷为之一壮,每灸一次少则3~5壮,多则可灸数十壮、数百壮。至于施灸的时间长短原则是:灸从久,必须长期施行方能见功,这是指慢性病而言。一般前三天,每天灸一次,以后间隔一日灸一次,或间隔两日灸一次,可连续灸治一个月、二个月、三个月,甚至半年或一年以上。如果用于健身灸,则可以每月灸三五次,终生使用,效果更好。如果是急性病、偶发病,有时只灸一、二次,就结束了,以需要而定,不必限制时间和次数。如果是慢性病、顽固性疾病,间日或间隔三、五、七日灸一次均可。要根据具体情况全面考虑,这样和用药的分量一样,无太过不及之弊。 《医学入门》上说:“针灸穴治大同,但头面诸阳之会,胸膈二火之地,不宜多灸,背腹阴虚有火者,亦不宜多灸,惟四肢穴位最妙,凡上体及当骨处,针入浅而灸宜少,下肢及肉厚处,针可入深,灸多无害。”这是说:头面及胸膈以上,均不宜多灸;下肢及肉厚处,多灸不妨。在临床上,凡肌肉偏薄之处,骨骼之上,以及大血管和活动关节、皮肤皱纹等部位,均避免直接灸法;凡肌肉肥厚之处,尤其是背部俞穴多灸长灸无妨。任何灸法均可使用。
灸的程度及用量
至于灸的程度,前人有成熟的经验。如《医宗金鉴》上说:“皮不痛者毒浅,灸至知痛为止;皮痛者毒深,灸至不知痛为度。”这是指外科灸疗痈疮毒而言。更具体地说:“凡灸诸病,必火足气到,始能求愈。然头与四肢皮肉浅薄,若并灸之,恐肌骨气血难堪,必分日灸之,或隔日灸之,其艾炷宜小,壮数宜少。有病必当灸巨阙、鸠尾二穴者,必不可过三五壮。背腰下皮肉深厚,艾炷宜大,壮数宜多,使火气到,始能去痼冷之疾也。”
以上说法,使我们领会到,灸法既是一种温热刺激,就必须达到一定的温热程度,决不能浮皮潦草,用艾烟薰烤,表热里不热,就算是灸法,结果达不到治疗的目的,还误以为灸法无效,这才真正是“灸不三分,是谓徒冤”(白吃苦头)。古人多主张用直接灸,如《针灸资生经》上说:“下经云:凡著艾得灸疮发,所患即差,不得疮发,其病不愈。”这是说每灸必须化脓,病才能痊愈。现在我们除有意识地使用化脓灸法以外,一般灸法不要烧伤太重,成为灸疮,只要长期施灸,也同样有效。
总之,一般说直接灸之艾炷,以麦粒大小为适宜,一般成年人,每穴五、七、九壮,小儿灸三、五壮,每次取三、五、七穴为标准。临床上可适当伸缩艾炷之大小穴位及壮数。如用于外科,灸阑尾炎或疔痈初发时,可在合谷、手三里、阑尾等穴,每次灸百壮左右,一日灸二、三次,会使炎症消散,促使其化脓,收到意外的效果。